各位親愛的小朋友們,依照憲法第21條規定,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教育部為了保障學童的受教權,近年來已持續推動各項教育政策,積極促進教學品質提升,並改善硬體教學設施設備,提供給大家一個優質安全的校園學習環境。為了幫助大家瞭解教育政策,接下來將分別介紹與兒童有關的教育政策如下:
一、0-6歲國家一起養:
近年來臺灣的出生人口逐漸減少,為打造友善育兒環境,並發揮鼓勵生育之效果,政府自107年7月起推動「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透過增加公共化幼兒園招生名額、鼓勵私立幼兒園透過準公共機制降低家長每月繳交費用、以及擴大發放育兒津貼等3大策略,第1期(106-109年)比過去多照顧了86萬多個家庭子女。為全力支持家庭育兒,政府規劃投入0-6歲的幼托經費,已從105年154億元,增加至110年的557億元。而第2期(110-113年)配合「0-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之實施,使得政府投入0-6歲的幼托經費再大幅增加(例如112年提高至850億元),其中推動3大新措施:
(一)平價教保續擴大
公共化幼兒園提前於111年達到增加3,000班之目標,累計可提供約25萬個就學名額,且持續鼓勵私立幼托機構及保母透過準公共機制,由政府一起幫忙支付托育費用,提供平價收費,讓幼兒有更多機會就讀(或選擇)品質佳、但價格低的幼兒園、托嬰中心或保母,幫爸爸媽媽省錢。
(二)托育、就學負擔再減輕
■0-2歲(未滿)幼兒:自110年8月起,選擇公共化機構(公設民營托嬰中心、社區公共托育家園)及準公共機構(準公共托嬰中心、準公共保母)服務者,每月托育補助較原補助金額增加1,000元(分別增加至4,000元、7,000元)。另,自111年8月起,再分別增加1500元(分別增加至5,500元、8,500元)。此外,第2胎以上幼兒、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子女之補助也會再增加。
■2-6歲(未滿)幼兒:自111年8月起,就讀公立、非營利及準公共幼兒園者,第1胎子女之家長每月繳費,公立幼兒園最多只要1,000元,非營利幼兒園最多只要2,000元,準公共幼兒園最多只要3,000元。另,第2胎、第3胎以上再優惠,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子女「免費」就學。
(三)育兒津貼達加倍
分兩階段提高育兒津貼額度,自110年8月起,0-5歲(未滿)育兒津貼由每月2,500元提高至3,500元;自111年8月起,再提高至每月5,000元(達加倍目標)。另第2胎以上幼兒也再提高津貼額度,以期減輕爸爸媽媽養育子女的負擔。此外,就讀私幼之5歲就學補助,自111年8月起,申請作業方式與育兒津貼相同,由家長自行申請,符合資格者自次月底起,每月直接撥入家長指定帳戶。
二、中小學電力系統改善暨冷氣裝設:
行政院已於109年9月2日核定教育部推動「前瞻基礎建設-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電力系統改善暨冷氣裝設計畫(109至111年)」,規劃由中央及地方政府共同投入約358億元,於111年1月底前完成新設電力系統達3,100多校,並裝設冷氣達18萬餘臺,讓全國中小學不分城鄉,同步都有冷氣,使家長放心,孩子好學習,並打造安全舒適的校園學習環境。111年全面裝設冷氣後,國中小所增加之冷氣電費及維護費,已由行政院一般性補助款設算補助。此外,教育部也補助學校建置冷氣之能源管理系統,以強化學校用電管理,減少電費支出。同時,也同步規劃推廣校園太陽光電及校園種樹政策,以落實節能減碳。
三、提升國中小英語文教學成效計畫:
這項計畫主要內容包括充實各縣市國中小英語教學設備及建置浸潤式英語學習情境、鼓勵地方政府辦理學生英語學習活動、引進外籍英語教師管理及培訓研習、英語教師專業成長、英語數位學習及暑期英語營隊活動等措施。
「國民中小學藝術教學深耕計畫」,係配合藝術課程之實施,徵求或邀請藝術家或專業藝文團體共同合作進行協同教學;並幫助各縣市國中小學童及青少年,提升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特別是偏遠及缺乏藝術教師的學校。該計畫以學年度為規劃辦理週期,學校可就這項計畫補助範圍,依需求選擇下列方式辦理: (一)由學校與藝術家協定每月或每週定期到校進行協助教學。 (二)不定期邀請專題演講、創作展示及表演教學。 (三)其他型式之駐校協助教學或藝術教育活動。
為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支持婦女婚育及使父母安心就業,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參加對象為國小在學學生,並由政府補助低收入戶、身心障礙、原住民等學生免費參加,辦理內容以協助完成家庭作業,提供團隊合作、體適能活動及規律生活為主。 另夜光天使點燈專案計畫,是針對確屬低收入、單親、失親、隔代教養等經濟弱勢家庭之國小學童,且下課後確實無人予以照顧者,於課後時間(課後照顧結束後)開始,最遲至晚間八點止,免費參加,提供生活照顧服務,服務內容以生活教育及生活自理等為主軸。
凡公立中小學基於校舍的使用年限、結構安全、行政管理、整體規劃等因素,進行建築物結構耐震安全評估,其評估結果認有安全疑慮並於88年以前興建供學生直接使用之校舍者,均可申請校舍補強及拆除重建工程之經費補助,並由教育部依其耐震評估指標所呈現之急迫程度,依序核給相關補助經費,期能全面提升校舍耐震能力,營造健康安全的校園環境。
為落實防災教育,建構韌性防災校園,教育部納入氣候變遷議題與永續發展目標,以提升各學習階段(包括幼兒園、國中小等)學生之防災素養,健全防災知識、技能與態度,並建立在地化防災教學模組、研訂學校災害防救計畫及製作防災教育數位學習素材,藉由防災教育向下紮根之能量,強化師生抗災能力,減輕校園之災害風險。
教育部長年推動「永續校園推廣計畫」,自108年度為加強深化性及普及性,並對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及12年國民基本教育,計畫名稱更新為「永續循環校園探索及示範計畫」。其中,分為探索計畫及示範計畫2類,「探索計畫」旨在盤點學校軟硬體資源,以利充分發揮在地與校園特色,並發展相呼應之校本課程,設計教學模組與發展校園藍圖為重點;另「示範計畫」期以因地制宜之環境相關議題為主題,對應地區與校園特色,訂定改造執行技術示範重點。目前該計畫著重4大系統:1.資源與碳循環、2.水與綠系統、3.能源與微氣候、4.環境與健康。期透過永續循環校園軟硬體的探索與改造,達成校園永續發展之教育目標。相關執行成果,詳見永續循環校園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s://www.esdtaiwan.edu.tw/)。
維護校園安全實施要點主要是加強對高關懷學生之輔導,置重點於防制學生藥物濫用、防制校園霸凌、防制學生涉入不良組織及關懷中途輟(離)學學生等4個面向,建立整合性、全面性之三級預防策略,訂定具體工作項目,希望藉由中央、地方政府及學校通力合作,家庭、學校及社區密切連結,並透過教育、警政、社政及衛政綿密配合,共同攜手照護高關懷學生,維護校園安全,使學生更能安心學習與健康成長。
校園霸凌對學生人格發展影響甚鉅,為落實執行防制校園霸凌策略,教育部於109年7月21日修正公布「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修正內容包括增列網路霸凌之行為態樣;增訂校長及教職員工霸凌行為應受到規範、鼓勵學校於事件調查處理過程中,得善用修復式正義等策略,鼓勵衝突當事人進行對話、恢復關係;增訂教師應具備校園霸凌防制意識,注意自身言行對校園霸凌防制之影響;明定導師、任課教師或學校其他人知悉疑似校園霸凌之通報義務與程序,任何人均可向學校檢舉霸凌事件、3個工作日內召開防制校園霸凌因應小組會議、不得令檢舉人、證人等與當事人直接對質;學校應於受理疑似校園霸凌事件申請調查、檢舉、移送之次日起2個月內完成調查;以及曾參與調查之成員應迴避同一事件之輔導工作,以健全防制校園霸凌機制,營造友善校園。
補助學校設置所需運動設施及設備,增加學校室內運動空間,提供學生多元運動環境,滿足學生運動需求;鼓勵學校於上課前後、課間及寒暑假辦理各項多元化運動推廣活動及班際、校際及區域性競賽,透過競賽提昇運動樂趣,提高學生運動意願,增加身體活動時間;配合12年國民基本教育,鼓勵學生參與體適能檢測,達到提升體適能之目標;發展各校特色運動,創造各校體育運動風氣,帶動學童參與之動機,進而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成為帶著走的能力。
為鼓勵學校自行評估健康需求,結合社區資源,透過健康教育與活動及健康服務之實施,引導學生及教職員工自發性及自主性地建立健康管理,共同營造健康校園,訂定「健康促進學校計畫」,計畫主要內容包括:制定健康促進學校政策、提供健康的校園環境、發展健康教育與活動、建立完善健康服務、結合社區共同營造健康校園。